一、项目背景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起始之年,2月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全党全社会共同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会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也赋予了新使命,逐步推动工会组织、职能、服务、资源向乡村地区全面拓展下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连续出台《关于开展“五好乡村教工之家”建设的意见》《关于开展“校(所)村共建 携手兴家”活动的通知》,加强乡村教工之家建设,不断扩大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覆盖面,改善乡村教职工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河海大学工会根据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总体部署,按照学校定点帮扶工作总体安排,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和文化优势,对淮安市淮阴区、陕西省石泉县6所中小学开展乡村教工之家援建工作,做好乡村教职工关爱服务,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二、项目意义
淮安市淮阴区和陕西省石泉县是省、国家重点帮扶县区,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这些地区乡村中小学硬件建设特别是教工之家建设比较陈旧,部分学校没有教工之家,乡村教职工普遍缺乏培训、交流、学习、休息的专用场地。河海大学工会按照省教育科技工会的建设要求,从组织基础、提素建功、维权服务、阵地建设、职工评价五个方面全面提升教工之家建设标准,建立起河海大学援建乡村教工之家工作规范,对建设过程中的经费来源与使用要求、教工之家建设及验收标准、教工之家功能定位、服务目标责任及任务等相关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并制定《河海大学“校村共建 携手兴家”活动整体方案》,确保乡村教工之家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稳步发展。通过开展援建,依托教工之家等阵地,以乡村教师需求为导向,贴近教职工开展精准服务,持续关爱乡村教师身心健康,提升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引导教职工形成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切实把工会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变成密切联系职工、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过程,构筑起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桥梁,助力乡村中小学可持续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三、项目目标
按照“五好乡村教工之家”建设标准开展教职工之家建设,深化“暖心聚力”行动,做好乡村教职工关爱服务工作,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不断改善乡村教职工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激发乡村学校工会组织活力,巩固工会组织基础,不断扩大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覆盖面,指导开展教职工文体活动,丰富乡村教师业余生活,落实教职工关爱工程,关心关爱乡村教工身心健康。发挥学校优势,在教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提升教职工业务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服务回报社会等方面开展合作,为乡村教师搭建成长发展平台,不断提升师德素养和职业能力,激发其扎根乡村、潜心育人、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增强乡村教师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主要做法
开展实地调研。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和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指导下,河海大学工会牵头,会同学校校办、扶贫办以及定点帮扶地区的挂职干部开展基本情况调研,实地走访定点帮扶地区,研究落实有关政策,确定援助学校,列入工会年度工作计划,设置专项资金开展援建工作。
制定工作规范。根据调研情况,研究制定援建乡村教工之家工作规范,制定《河海大学“校村共建 携手兴家”活动整体方案》,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乡村教工之家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逐步形成具有工会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教工之家管理运行模式,推动援建工作稳步进行。
开展实体建设。与帮扶地区签订援建协议,按照建设标准,以推进乡村中小学工会建设、激发基层活力和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内容,开展乡村教职工服务阵地建设。淮阴区投入15万,石泉县投入10万,对场地进行改建或提档升级,添置了解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法拓展知识面的杂志、报纸,配置供教职工休息、娱乐的设施设备。
开展服务活动。依托教工之家平台,开展工会交流合作共建等活动,针对性的开展乡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学习参观和交流、文体活动、健康体检、素质拓展培训等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提升认识。深刻领会此项工作的现实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加强对援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压实责任,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把乡村教工之家打造成内聚人气、外树形象的教工服务品牌,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是整合资源,扎实推进。立足工会工作实际,联合扶贫办、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有关部门协同开展工作,建立部门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制定工作规范,确定工作流程,形成工作方案,整合资源、创新方法,扎实推进援建及服务关爱乡村教工活动。
三是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充分运用传统新闻阵地和新媒体,让更多的乡村教工及时了解助力乡村学校和教职工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参与到各项服务活动中,使工会组织更好地为当地乡村教工服务,真正打通服务联系职工的“最后一公里”。
六、进度安排
2021年3月启动策划援建工作; 3-4月开展调研工作,充分了解帮扶地区情况,确定拟援建学校,制定援建工作方案。 5-9月签订援建协议,制定各援建学校教工之家建设方案,开展实体建设,开展各类如心理健康培训、文艺演出、文体活动等服务活动。 10-12月验收教工之家,开展工会与乡村学校所在地工会共建,积极搭建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平台,开展教学知识讲座、健康知识讲座、素质拓展活动等,满足乡村教师不同需求,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七、困难障碍及解决办法
困难:如何更好开展教工之家建设满足乡村教师对精神文化的期待和需求。
工作措施:教工之家建设要从乡村教师实际需求出发,完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及时了解乡村教工之家的建设进度、建设质量和运行状况,总结经验,提高教工之家使用率。在教工之家建设及服务工作开展时,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逐步形成具有工会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教工之家管理运行模式。要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教工之家建设、运行中的成功经验,激励乡村工会持续提升教工之家建设的内涵,扩大乡村教工之家的社会影响力。
八、取得成效
形成援建乡村教工之家工作规范。根据“五好乡村教工之家”建设要求和帮扶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形成援建工作规范,逐步形成具有工会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教工之家管理运行模式,促进援建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推动更多学校开展乡村教工之家建设。
夯实乡村学校工会组织基础。通过开展教工之家建设,大力推进乡村学校工会建设,激发工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工会组织在服务教育发展、维护教工权益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
强化乡村教师思想引领。强化立德树人使命,发挥工会宣传教育阵地作用,运用乡村教师熟悉、乐见的方法载体和话语体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制度自信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厚植乡村教育情怀,激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发展力。
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乡村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丰富乡村教师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乡村学校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留不住教师的现状。
九、推广价值
实施乡村学校教工之家建设及开展乡村教师关爱服务是河海大学工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实施精准关爱服务乡村教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工会服务教工和维护教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此次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工作规范,充分考虑到帮扶地区学校及教师现状和需求,有利于推广到更多学校开展乡村教工之家援建工作,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培植乡村人力资本、提升组织效能,强化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领域不断深化高校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