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科服务 > 维权服务 > 优秀工作案例

南京大学工会: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构建工会精准服务体系

发布日期:2022-06-14 09:25 浏览次数:

一、项目背景及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要下大气力开展网上工作,亮出群团组织的旗帜,发出我们的声音”。2017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全国工会网上工作纲要》,要求各级工会推进互联网在工会的广泛应用和融合发展,构建 “互联网+ ”工会服务职工体系。高校工会是学校联系教职工的纽带和桥梁,是竭诚服务职工、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组织。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服务职工新体系是落实党和全国总工会政策、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职工群众的必由之路。 南京大学工会于2019年承担了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重点委托课题《“互联网+”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对省内部分高校工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结合C9高校工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初步设计了高校工会信息化建系统的整体架构。2020年,开启工会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开发会员管理系统、活动报名平台、电子提案系统并投入使用。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校工会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坚持以教职工需求为导向,促进信息化技术与职工服务相融合,努力构建教职工精准服务体系。

二、项目目标

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构建工会精准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满足基本需求为核心,实现大病互助、困难补助、教职工子女入园入学登记等送温暖工程的线上申请与管理,助力民生工程。 第二部分,以满足精神需求为重点,开发在线活动小程序,优化工会网站栏目,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第三部分,以满足发展需求为目标,完善电子提案系统,搭建青教赛管理平台,实现教职工更高层次的价值和追求。

三、主要做法

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规划。高校工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功能的实现程度、运行效率、用户满意度等和最初的框架设计密切相关。校工会认真梳理工作头绪,明确工作重点,简化办事流程;开展调研,既学习兄弟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也了解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走弯路”现象及原因,结合本校教职工的实际需求,科学设计信息化平台栏目及内容。

2、完善平台架构,优化用户体验。互联网时代要求“用户至上,体验为王”,用户需求受到广泛关注。校工会和系统设计公司保持密切联系,召开线上讨论会二十余次,线下推进会六次,优化平台架构,解决系统问题;多次和学校信息部门联络沟通,实现了电子提案系统、活动报名平台、会员管理系统与学校OA、网上办事大厅、手机客户端的互联互通,积极融入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架构;召开分工会主席意见征询会,耐心听取基层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平台设计,充实模块内容。

3、夯实信息基础,打通数据壁垒。做好服务教职工的工作首先要“心中有数”。基础数据的完整度和准确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会信息化平台的效率。校工会多次和学校人事部门、信息中心沟通联络,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做好数据库对接,导入会员基本信息,再由二级工会和校工会补充其他信息,重点关注困难教职工、劳动模范、青年教职工等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做好数据统计。

4、主动应对变化,提供精准服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线上活动成为了职工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校工会积极探索线上活动新模式,开发教职工作品征集小程序,在客户端实现“一键报名”,在管理后台实现“一键汇总”,顺利开展了“巾帼展风采-女教职工三八节主题活动”、“夸夸我自己”和“巧手做实验”教职工亲子线上系列活动,吸引了1500余人次参加。承办第三届江苏省青教赛和第五届全国青教赛,引入网上竞赛控制系统,实现选手报名、工作人员审核材料、评委打分、现场签到等各个环节的线上管理,增强了竞赛的公平性、规范性、科学性,得到广大参赛教师、评委、会务人员的一致好评。

5、优化工作流程,提升职工满意度。构建职工精准服务体系的目的在于为教职工提供高效、便捷、贴心的服务。校工会在设计“大病互助”模块,实现线上报销的同时,进一步简化报销流程,直接从校医院导入申请大病医疗互助金的教职工信息,集中测算互助金额,由财务处统一发放至教职工本人的工资卡,真正实现了“一次办、网上办”。设计“教职工子女入园入学登记”线上模块,教职工提交材料、分工会审核、校工会审核等流程全部线上进行,教职工可随时了解申报进程,工会干部可随时处理申请,实现实时管理。

四、保障措施

1、政策资金支持。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着力消除信息孤岛,提升综合治理水平。校工会积极融入学校信息化建设体系,在学校信息化“双一流”建设经费的支持下,2020年启动了工会信息化平台建设一期项目,2021年继续推进二期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职工体系。

2、制定规章制度。为规范网络平台的管理,确保线上工作有章可循,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有必要。比如,针对教代会电子提案系统,校工会牵头制定《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条例》《电子提案流程》等相关条例,规定教职工代表、代表团、分管部门及领导、校工会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规范提案流程,严格按照审批—承办单位办理—单位领导核定—交付提案工作委员会核准—处理结果反馈等办理程序,抓好每一个落实环节。

五、进度安排

1、2020年下半年梳理工作流程,设计平台框架;

2、2021年1月-3月搭建项目模块,测试完善内容;

3、2021年4月-10月对接学校OA、网上办事大厅,推广应用。 

六、困难障碍及解决方法

在目前的工会工作中,传统工作方式仍占较大比重。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加之在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起步阶段难免会遇到操作不熟练、系统不稳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针对这一问题,校工会以办公室青年干部为核心,借助软件学院师生的智慧和力量,组建信息化建设小组。开展校外调研,学习兄弟高校先进经验;参加信息化技能培训,树立互联网思维,提升工作水平;和系统研发人员沟通协调,及时完善系统,优化服务功能;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教职工了解、掌握、运用信息化平台,加强联络和沟通,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专兼职工会干部运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意识显著增强,信息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工会会员能熟练使用活动报名平台、会员服务平台、电子提案系统等平台,对工会的信息化建设一致好评。

七、取得成效 

校工会通过搭建会员管理系统、活动报名平台、电子提案系统、职工服务系统等子系统,初步建成了集网上宣传、网上办公、网上服务、数据分析为一体的信息化职工服务体系,促进互联网和工会工作融合发展,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教职工少跑腿”,提高了工会服务教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广大教职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推广价值 将帮扶救助、民主管理、活动开展等职能从线下搬到线上,借助信息化平台简化工会工作流程,通过信息交互实现工会服务和管理的精细化、动态化,让工会服务真正贴近教职工需求,增强基层工会活力,成为职工真正信赖的“娘家人”,是时代进步发展的需要,是广大教职工的期望,也是工会干部的责任。高校工会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具有普遍性,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经验推广,有助于提升高校工会的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教职工的满意度,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