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科服务 > 维权服务 > 优质项目

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项目试点契机 助力职工与企业共成长

发布日期:2021-08-11 14:06 浏览次数:

一、项目背景

南京玻纤院作为转制科研院所,在实践科学技术化、技术工程化、工程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中,占半数以上的产业工人队伍对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面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面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我院产业工人队伍尚存在技能素质总体不高、结构不优、效能不高等问题,队伍建设和发展通道的体制机制存在瓶颈,迫切需要通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以解决,以激发产业工人队伍创新创业热情。

二、项目意义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项目试点探索与实践,大力培育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技术工人队伍,激发广大职工“争当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热情,以争当时代先锋的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为院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三、项目目标

聚焦“三提升、两突破、一体系”的目标任务,即:实现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创新效能、待遇地位“三提升”;促进企业“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与区域技能人才培养“双突破”;形成具有玻纤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制度体系,为打造我院新材料领域一流转制院所、助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力量。

四、主要做法

(一)实施“三个机制”创新

一是搭建一线工人成长机制。建立一线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将工人分为七个层级:首席技师、岗位能手(创新、技术、操作)、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等,明确各层级评定及聘任办法。对技师以上技能人才采取聘任制,实施年度考核。建立一线工人与技术、管理岗位价值对等机制。首席技师对应主任级技术岗、实体经营班子副职,岗位能手对应一级工程师、实体部门正职,高级技师对应二级工程师、实体部门副职或重要主管,技师对应三级工程师、一般主管,高级工对应四级工程师、专员或助理。完善经济政治待遇提升机制。落实一线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政治经济待遇。提升政治地位,优化党员结构,一线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党员比例不低于10%;推选优秀技术工人代表兼任工会副主席;提高技术工人、技术人员在党代会、职代会中代表比例不低于10%。提升经济待遇,在单位效益增长的情况下,确保一线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平均薪酬水平保持较高增长,纳入院集体合同。大力推进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建立,开展“创新能手、技术能手、操作能手” 和“首席工人”评选。评选岗位能手28名,首席工人12名,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党支部)1个。

二是搭建“双师型”人才管理及激励机制。制订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称互转与职业贯通实施办法。推动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实现对应职业(工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评价,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高级“双师”或优秀“双师”参加至少一次国际交流或调研,工会奖励一次性5000元。在职称评审中级委员会专门增设1名“双师型”评定专家。鼓励“双师型”人才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今年有1人获得高级技师、12人获“双师”资格(技师、工程师)。

三是搭建产业工人创新工作机制。完善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机制。研发项目实行全成本核算,参照实体单位运营模式,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净收益后,按照“六分法”,对获得利润实行50-70%分配给贡献个人,其余留给贡献单位、职能部门、后续发展基金。创新孵化模式机制。探索三种创新孵化模式激发一线技术人员投入创新活动中来。“养儿”模式: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院牵头组建核心团队,未来作为院效益主要来源。“育女”模式,院鼓励对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兴趣和信心,通过创新,将来孵化成为公司再对外转让,获得收益。“寄养”模式,技术人员引进好项目在院内孵化,通过院好的政策和资源,孵化成熟后再转移出去,进行产业化发展。

(二)强化“六个平台”建设

一是打造劳动技能竞赛平台。常态化开展比管理、比创新、比效能、比技能、比知识“五比”竞赛活动,成功举办30余次涵盖40多个岗位的劳动技能竞赛,参与人次超2400人,有效推动岗位效率和职工技能提升。通过劳动技能大比武,激发了广大职工投身创新发展的热情,培养了一大批爱岗敬业、钻研技能的职工,为院发展一线培养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涌现了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技术能手”“五一创新能手”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近10人,同时有1人技能等级晋升为技师,7人晋升为高级工,有效促进了职工成长成才和院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是打造合理化建议活动平台。成立职工经济技术委员会,组建专家评审组,建立健全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优化评审流程,强化源头把关,实施闭环管理。近年来,累计实施合理化建议项目125项,1个项目获江苏省职工“十大先进操作法”、7个项目获江苏省总工会或教科工会“金点子”、优秀合理化建议等奖项,10个项目获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等,获授权专利近100件,创造效益近3000多万,有力推动产业化技术转型升级。

三是打造厉行节约活动平台。持久深入地开展厉行节约活动,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消耗、支出和创收渠道进行认真分析和梳理,针对关键环节制定重点活动实施计划,指定专人负责抓好计划落实,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工具的作用,及时宣传报导活动开展的情况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营造开展活动的浓厚氛围。近年来,累计实施厉行节约项目163项,节约成本近3000万元。

四是打造青年创新平台。以培养年轻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建立青年创新平台,每年拿出50万资助年轻技术人员创新,促进青年成长成才。近年来,共申报项目20项,获批11项,资助近150万,获授权专利12个,部分成果成功应用于生产现场与外部市场,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是打造职工道德讲堂平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打造职工道德讲堂平台,强化思想引领,营造积极向上文化。院工会邀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最美职工”、有关劳动模范代表作《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的区别》等报告或讲座,创办国学班,近40人获得结业证书。在此基础上,推动各分工会充分发挥道德讲堂平台优势,结合产业状况、围绕“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培育匠心筑梦文化氛围。

六是打造技能鉴定平台。依托院拥有的行业职业技能鉴定043站,有效促进职工队伍的技术素质不断提高。搭建技能鉴定知识体系,梳理确定24个技能专业,培养内训师30多名,目前已完成院内437人职业技能鉴定基础知识考试、操作技能考试,其中高级技师1人、技师27人、高级工190人、中级工244人。同时,强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玻纤专业进职校工作,目前已与四川宣汉职业中专学校达成设立玻纤专业合作协议,初定在高三先办一个速成班,同步推进全国专业申报,为行业打造玻纤专业技能人才储备库。

(三)坚持“四个结合”原则

一是注重与发展战略相结合。将产改试点效果体现在贯彻好集团“4335”指导原则和院“12345”发展思路上,用创新发展推动产改试点工作。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院“三做一探索”业务战略,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二是注重与经营管理相结合。把解决经营任务中难点和薄弱点作为产改试点主攻方向,紧紧围绕KPI经营目标、提质增效指标和年度重点专项,着力提升一线员工在智能制造、市场开拓、成本管控、科技创新、国际化能力,积极投身“提质增效”“开源节流”专项行动,引领企业治理向纵深发展。三是注重与体制机制探索相结合。特别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全面统筹推进和加快推动转“危”为“机”举措、利好政策应用落地,不断实践与优化创新发展激励机制,持续推动管理现代化创新。四是注重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靠人、创新为人,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强企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坚持院士、专家、工程师、工匠四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培育一批企业家、“两总”、高级操作工匠以及精益化管理、颠覆性技术、前沿领域的领军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坚持“党委领导,工会牵头协调,相关单位部门主导实施”的工作原则。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董事长和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办公室,建立推进改革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机制,打破部门界限,形成整体合力,实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激励计划等联动,切实提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院党委书记与产改工作重点责任部门负责人、党(总)支部书记签订“产改项目试点工作目标责任书”,全面强化责任落实。

(二)制度保障

建立南京玻纤院《技能人才管理办法(拟)》、《项目收益预分红办法(试行)》《开展“厉行节约、提质增效及合理化建议”活动实施方案》、《合理化建议项目申报、评审及奖励办法》、《岗位能手评选办法》《首席工人评选办法(试行)》《青年创新平台实施办法》《职工技能鉴定工作方案》,修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技术革新、工程设计奖励办法》等系列制度以及相关奖励激励办法,形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制度体系。

(三)经费保障

近年来,院工会拿出约50万元开展各层级劳动技能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20多万元用于奖励“岗位能手”“首席技师”“双师”人才。支持青年创新平台项目实施约150万元,另对职工技能鉴定投入20多万元,实行项目收益分红160多万元。

六、取得成效

项目实施以来,院工会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完善,整体运行质量较高,效果很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进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通过产改调动一线工人、技术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规范制造工艺、挖掘生产潜能、提高人工效率,有效改善院所小批量、多品种、技术难度大的重工轻料生产模式,促进形成差异化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保证了院所成果产业化和国家战略物资批量化。基层膜材料产品通过活动不断突破成本管控极限,制袋工段日完成量增长30%,膨胀圈缝纫工序人工节约90%;先材产品面对研制品多、技术要求高,通过活动推动关键技术突破,规范工时定额,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满足国家战略订单需求;特纤产品拉丝工段通过“一步法”、“多分拉”合理化建议实施和“废丝回用”“节能降耗”厉行节等活动,有力促进单位经济效益持续向好。

二是形成优秀技术工人骨干群体。通过产改试点工作,激发了广大职工创造热情,提升了技能水平和素质能力,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重要武器装备配套提供有力支撑。项目实施以来,有2人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5人获得省及行业“岗位技术能手”称号,近10名同志获得集团或总部劳动模范称号,近200名技术工人成长为各产业制造岗位的重要骨干,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有1人技能等级晋升为高级技师,28人晋升为技师,12人获“双师”资格(技师、工程师),有效促进了职工成长成才和院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是促进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产改项目试点赋能院跨越式发展,我院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局面进一步巩固,经济效益迈上新台阶。近三年,院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银奖各1项、制订国际标准3项,研制的新材料助力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和国产大飞机发动机研制,承担8项国家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重要影响力得到扩大: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六部委授予“突出贡献单位”,获批建设“全国碳纤维标委会”“国家复合材料行业检测评价中心”,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江苏省省长质量奖”;强大凝聚力得到巩固:“全国文明单位”经中央文明办公示,荣获“全国企业文化建设最佳实践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社会责任示范企业”“集团六星企业”“集团十佳党建品牌”“集团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一系列称号,并取得一批企业文化成果和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打印 关闭